过年没意思?古人的多种春节打开方式,让你仪式感满满!

新春将至,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古籍和文物中又有何记载?让我们跨越千年,一同感受古人过年的仪式感吧!

 

3000年前春节庆祝的场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豳风·七月》记录了西周初年,豳地的人们在年终岁尾庆丰收、庆贺新年到来的情景。

宋 马和之 《豳风图》卷《七月》
不过,西周过年的时间与现在不同,周朝对“收获”非常重视,因此,“过年”是在丰收后的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底十一月初。

 

歌舞升平、美食相伴的汉代春节

西汉时期,雍容典雅的汉乐舞,是当时庆贺新年的重要形式。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汉彩绘长袖女舞俑,就体现了当时乐舞服装,“曲裾深衣”的鲜明特点。
西汉彩绘长袖女舞俑
既有舞蹈必然少不了配乐,在汉代,乐府是宫廷的一个机构专门管理音乐、舞蹈;负责收集、整理民间的民谣、文人的诗歌等,并以此来编制乐谱。流传至今,便是我们熟知的乐府诗。在当时的宫廷庆典上,简约、唯美的乐府诗是可以载歌载舞、进行表演的节目。
到了东汉时期,饺子便成为了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东汉灰陶女厨俑还呈现了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

东汉灰陶女厨俑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饺子实物,更是证实了早在一千多年前,饺子也成为了西域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唐代饺子,点心及餐具

 

穿越大唐共赏古代“新年音乐会”

说到大唐气象,想必过年也是一番热闹景象。唐朝宫廷过年,会有大型的庆贺晚会,李世民曾赋诗一首《守岁》,其中便提到了晚会和守岁的事情。在古籍《新唐书·礼乐志》里面也有记载,皇帝在元正,冬至来受群臣朝拜。盛唐时期,歌舞,杂技,乐人,上万人集中在宫廷里,陪皇帝守岁。大唐宫廷中的“新年音乐会”令人遐想。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便记录了这盛大的景象。虽然只是文物,但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现着长安守岁的盛况。
唐陶舞蹈女俑
唐演奏陶俑
除了欢庆的“新年音乐会”,还有隆重的元日朝会,宫廷朝贺结束后,皇帝会赐宴群臣,饮酒作诗给新年助兴。
而唐朝的百姓们,过年喜闻乐见的就是百戏,即杂耍。西安博物院藏品唐三彩陶叠置伎俑、唐顶竿杂技俑,逛庙会、看杂耍,记载了民间喜庆的过年氛围。
唐三彩陶叠置伎俑
唐代还有一个年俗——斗花。唐朝社会,全民爱花,所以新春到来之际,一定会赏花买花,对花的喜爱甚至到有专门有花朝节、花神节。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由此可见得,长安的仕女喜欢斗花,买了名贵的花养起来,到了新春的时候来斗花。

 

桃符年画登上宋代过年舞台

宋代时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
宋人在岁旦“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此时,钟馗已经进阶为新的门神,到北宋末期,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所取代。宋人有专门制作桃符的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狡貌、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茶,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是典型的宋代桃符,较之前已出现了“神像狡貌白泽之属”“春词”“祝祷之语”“祈福攘灾之辞”等新鲜元素,之后逐渐分离为桃符、年画、春联等民俗元素。

 

鱼的吉祥寓意在元朝就有了

吉祥如意,年年有鱼。中国人过年的年俗就是带着对来年最好的祝福的寓意,鱼的吉祥寓意在元朝就有了。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元青花水藻双鱼纹折沿盘,中间的主体纹饰——水藻双鱼纹,一条摆尾,向上跳跃。另一条在水草间穿梭,展现出怡然自得的形象。
元青花水藻双鱼纹折沿盘

 

明朝百姓其乐融融的过年氛围藏在这张图里

故宫博物院藏品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记载了明朝乡村老百姓走亲访友、叙旧、放爆竹、赏画……其乐融融的过年氛围。
图画水村山郭,松屋柳溪,村中人家,长者访友宴饮,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辞旧迎新,欢庆佳节。其形态多趋圆浑,线条柔韧,用笔精细,无论老少,身姿各异,神形兼具,神态生动,每个人物形象虽不一,但却具动感,充满岁末繁忙,喜气洋洋的景象。
明 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清朝的“大型演唱会”少不了京剧

俗话说“过大年看大戏”,如今,看年戏依然是不少地方的年俗。每逢正月初一,北京城的一项重要活动——团拜,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看戏有的时候,会持续4~6个小时,当时有很多折子的目录,就如同现在的节目单。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清 除夕戏目折 彰显了浓浓的过年氛围,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一本册子,清“庆赏升平”人物画谱,一共记录了97幅人物画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清 庆赏升平 人物花谱节选
锣鼓一敲,京腔一响,老北京的年味便有了。清朝也延续了前代穿新衣,拜新年的传统。清代笔记《清嘉录》,就专门记载了苏州街坊拜年时的场景:“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 祝贺新春,好不热闹!
服饰作为传统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标志,雪衣阁SheyGo多款服饰上新,红装一穿,红运自来,新春穿新衣,热闹过新年!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